巴金森病問與答
 
     "" 查詢:     
Question 圖示 為何無法在"問與答"發問呢??我該如何得到諮詢管道?? 
Answer 圖示

問題: 為何無法在"問與答"發問呢??我該如何得到諮詢管道??

回覆:

親愛的病友.家屬 您好

由於網站設計緣故.您可至"訪客留言簿"發言及留言.我們將會回覆您的問題.

此"問與答"是設計成~若是病友.家屬常見之諮詢問題~我們會將問題及回覆轉摘放置"問與答"

因此.歡迎病友.家屬如有需要.敬請不吝於"訪客留言簿"留言或來電02-23123456轉266052 

敬祝   平安喜樂

                                         巴金森中心護理師敬上

................................................................................................................................................................
Question 圖示 巴金森症有甚麼症狀?該如何治療? 
Answer 圖示

巴金森氏症的自我察覺                                                

如何察覺自己或家人可能患有巴金森氏症呢?一般而言,典型的巴金森氏症大多於55~60歲之間發病,並可以藉由觀察幾個明顯的動作來做判斷,例如上肢在靜止時會不自主的抖動,但是睡覺時就靜止;全身肌肉、關節僵硬,動作會變得緩慢,走路較為困難且步履不穩,面部則會呈現「面具臉」(面無表情、呆板),這個時候最好趕快到醫院做個詳細的診斷,確定自己是不是罹患了巴金森氏症。

另外,也有人是45歲以前發病,稱為年輕型巴金森氏症。這些病友大多是因為先天性基因異常、遺傳基因異常造成較早發病。統計數據發現,老年型巴金森氏症的患者家族史大概佔10%,而年輕型的家族史較高。一般而言,年輕型巴金森氏症病程較為緩慢,而且也較不會得到失智症,對於藥物的耐受性也比老年型的來得好。  

 

醫師的診斷                                                                                                       

最早以前醫界對於巴金森氏症的發病原因並不清楚,只可以利用臨床症狀來判斷,直到1970年代發明了藥物,開始知道原來巴金森氏症患者的大腦中缺乏了名為「多巴胺」的化學物質,它就好比汽油一般,當它缺乏時就會造成大腦動作傳輸的迴路抑制性太強,而導致動作遲緩。因此假使患者服用藥物後患得症狀的緩解,就表示其罹患了巴金森氏症,繼而幫助醫師判斷疾病的正確性。

其實巴金森氏症罹病初期並不是一個容易診斷的疾病,因為它所表現的症狀與老人退化極為相似,很多人會將顫抖、肌肉關節僵硬、行動遲緩等症狀視為老人退化的自然現象,因此不予理會;總是等到病程較為嚴重時,才驚覺必須到醫院就診了。依照巴金森氏症的嚴重程度,醫師將其分為五期:
0
期:無明顯巴金森氏症的症狀。
1
期:症狀僅發生在單側。
2
期:症狀發生在雙側。
3
期:症狀發生在雙側,而且伴有姿態直立反射變差,行走時容易重心不穩。
4
期:症狀發生在雙側,而且伴有嚴重的行走困難。
5
期:症狀發生在雙側,而且無法行走。

第一次到醫院看病時,醫師通常都會有一個較為詳細的問診,諸如手指頭或繳趾頭是否靈活?靜止時四肢是否會顫抖?轉身是否有困難?說話清楚嗎?等問題,藉以判斷罹患巴金森氏症的可能性。另外,因為有些抗精神病藥物、腦外傷、水腦症、肝病等外在因素有時也會造成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如為其他原因造成的稱為次發性巴金森症),所以醫師在不確定的狀態下,可以利用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等檢驗,來排除其他疾病傷害所造成的次發性巴金森症。

典型的巴金森氏症的致病機轉,目前認定是因為黑質部的多巴胺神經細胞死亡,影響到基底核的多巴胺而造成動作障礙。因此現在也可以藉著正子射出斷層掃描(PET)、單光子射出斷層掃描(SPECT)的檢驗來判斷是否為典型的巴金森氏症。不論是做PET或是SPECT,事前都會注射帶有放射線物質的多巴,經由血液進入大腦中,一旦患者的黑質部多巴胺細胞死亡愈多,吸收多巴的量就會愈少,從中看出基底核中多巴胺的含量多寡,而加以判斷。

總的來說,目前醫師診斷巴金森氏症可以利用
1.
觀察臨床病症;
2.
服用藥物反應以及
3.
上述各項核醫檢驗等三項,如果醫師綜合三種方式診斷的話,診斷率大致可以高達90%以上。
不過通常患者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而到醫院就診時,醫師大部分會直接判斷為巴金森氏症,而開立藥物服用;除非是要判斷是否為外在因素造成的次發性巴金森症,才需要利用核醫學的檢驗。此外,年輕型的巴金森氏症患者因發病原因可能與基因有關,所以大多會再加上基因檢測。

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方式                                                

1.藥物治療
        既然現在已經知道巴金森氏症是因為多巴胺的逐漸缺乏而造成的動作障礙,因此藥物治療最主要就是回復多巴胺的活性,使基底核運動功能保持正常運作。目前治療的藥物共有六大類,包括了1.左多巴(Levodopa)、2.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3.單胺氧化酵素抑制劑(MAO-B inhibitor)、4.COMT抑制劑、5.促進多巴胺分泌或抑制多巴胺再吸收藥物Amantadine6.抗膽激素。其中左多巴是目前最有效也是最多人使用的藥物。

左多巴是多巴胺的前身物質,它可以通過血腦屏障,在腦內與酵素結合而形成多巴胺,以增加多巴胺的數量;而其他五種藥物多是配合左多巴使用,以增加左多巴的功效,並且降低左多巴所造成的副作用。

巴金森氏症是不明原因的疾病,即使醫師給予左多巴治療,仍然無法停止黑質部多巴胺細胞的持續死亡,所以巴金森氏症的治療基本上是維持日常生活的能力,減緩病程惡化的程度,並非是想要消除所有症狀或是要求治癒。因此醫師開立左多巴藥物時都是以能夠達到治療效果的最少劑量,盡可能減少副作用的發生。

左多巴需依靠腸壁來吸收,因此食物中的過多的蛋白質會影響左多巴的吸收效果,延緩左多巴到達腦中的時間,除非是會引起胃痛的患者,不然建議最好是空腹時服用藥物,以達到最有效、最快的吸收效果。

因為原因不明,藥物不能阻止細胞的退化,因此長期下來左多巴的藥量勢必會愈加愈重,產生副作用的機會相對地也會增加,左多巴的副作用較常見的是低血壓、噁心、口乾、便秘、幻覺、興奮、藥效退了後可能會有肌肉僵直、疼痛的現象等,而多巴胺促效劑的副作用則是失眠、亢奮、幻想症、幻覺、精神不安。

 

2.外科手術治療
       根據統計30%~50%的患者在接受左多巴藥物治療五年之後,會出現藥效時程愈來愈短的狀況,譬如以往照三餐吃藥動作就很順暢,但是現在卻覺得第一餐與第二餐間的動作開始變慢,到最後服藥後的藥效時間只能維持3~4小時,因此就只能藉著增加藥物的劑量或次數達到藥效,如此一來副作用發生機率也會跟著上升,這時候可以考慮施行外科手術治療。

外科手術的發展其實還早過於左多巴的發現,雖然現在科技發達,而手術為侵入性治療則會有手術風險,因此通常都是等到左多巴無法持續控制症狀時才會建議病人考慮施行外科手術。

手術包括了燒灼術、深腦刺激術兩大類,而現在還有一種移植手術尚在研究當中。燒灼術主要是將過度興奮的神經線破壞掉,依照不同部位又分為視丘破壞術、蒼白球破壞術、丘腦下神經髓核切除術,屬破壞性治療現在很少人做。或是在蒼白球、視丘下核等處加入電刺激器,以調控迴路的運作,這就是深腦刺激術,是目前巴金森氏症患者最主要進行的外科手術方式。

深腦刺激術雖然也是腦部手術,但比起其他的開腦手術,深腦刺激術算是較為單純的外科手術,不過仍是有其手術風險的存在。根據統計,施作深腦刺激術的患者約有5%得到併發症的機會,包括了麻醉後遺症、腦出血、腦中風或死亡,因此是否接受深腦刺激術,還是僅接受藥物治療,患者必須仔細考慮利弊得失之後,再下決定。

醫師通常會建議巴金森氏症3期且藥物治療已達5年以上逐漸失效的患者,或是因為服用藥物太久,而產生不由自主的亂動(異動症)的病人,利用外科手術達到減輕緩解的效果。目前健保已部分給付,以利減輕病患負擔。罹患典型巴金森氏病初期,以適度的運動搭配藥物治療,基本上可以維持患者10~15年獨立正常的生活,不必依賴他人的協助。

 

3.物理、職能與語言治療
          因為巴金森氏症主要的症狀還是在運動系統上,而運動系統包括了語言、吞嚥、手腳力氣、動作角度、協調度、平衡度等,所以物理治療可以有效減輕肌肉、關節僵硬的程度。此外,也可以利用物理治療學習動作的轉換,如走路左轉、走路停下來再繼續走等等,這些簡單的動作轉換對於巴金森氏症患者而言都是比較困難的動作,而經由物理治療就可以找出增加巴金森氏症患者運動反應度的動作。

另外,如果患者沒有工作的話,學習手工藝、畫畫等職能治療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讓生活過得更豐富,同時可以預防憂鬱、失智等非動作障礙症狀的出現。

巴金森氏症也會影響到舌肌的作用,造成患者說話聲音越來越小聲,有時候會有口吃的狀況出現,甚至漸漸地口齒不清、抑揚頓挫不明,讓旁人聽不懂自己在表達什麼,因此必須藉由語言治療改善這種狀況。語言治療的方式跟腦中風的不同,腦中風的患者是不會講話,但巴金森氏症患者則是無法控制喉嚨的肌肉,因此語言治療的目標是為了教導他們如何發聲、如何利用胸腔肌肉的力氣產生抑揚頓挫,或是調節音量的大小。

 

4病友團體與社區治療
       由於巴金森氏症是一個慢性疾病,因此患者的心靈也是照護的要項之一。病友間的經驗分享與交流也許對患者心理上有支持的效果,而且對於照護者來說,如果有一些病友團體的存在,提供各自的經驗並相互協助,對患者及照護者絕對是相得益彰。

另外,慢性病患通常並不需要常常看醫生,有可能是一個月一次或者三個月定期前往醫院即可,所以社區治療也是對患者有一定的幫助,譬如社區老人共同相約到公園做運動或是一起唱唱歌、聊聊天等休閒活動,免得患者因為生病不想見人,總是躲在家裡自怨自艾或鑽牛角尖,不只對病情無益,更可能產生憂鬱、焦慮等心理層面的精神疾病。

不過病友團體的治療必須考慮患者的年齡,因為老年型巴金森氏症跟年輕型巴金森氏症病人所遇到的問題不盡相同。年輕型患者所遭遇到的問題多半是工作、婚姻、社交方面,以及想像自己後半生可能癱瘓的恐懼;而老年型患者大多是已退休老人,比較著重在日後的生活能力方面,因此兩者需要的團體支持不一樣。

 

5.另類治療
       中國人對於西藥的觀念通常會覺得比較傷身,因此會尋求另類療法的幫助。但是就巴金森氏症而言,其藥物較為溫和,只要是在正常使用量之內,不至於會產生胃痛、肝腎方面的疾病;至於是否可搭配服用中醫,可門診諮詢醫師。

其他的另類療法則可以考慮伸展體操.毛巾操等,這些活動可以紓解肌肉的張力、幫助患者的動作靈活度、改善關節僵硬以及動作遲緩等問題。患者可以依照個人喜好來選擇,同時搭配西醫的治療,得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巴金森氏症的照護守則                                              

 

巴金森氏症愈到晚期動作障礙愈嚴重,同時可能伴有非動作障礙的併發症,如憂鬱、幻覺、妄想、65歲以上可能有失智等,因此在家屬的照護上,這一環相形之下變得極為重要。

根據國外報導的資料顯示,巴金森氏症只要照顧得當,加上藥物治療,通常壽命與一般老年人差不多;不過10年前宜蘭曾做過相關流行病學研究,卻發現台灣巴金森氏症的患者死亡率高出一般人的3倍,表示台灣人的用藥觀念以及照護觀念仍然較為落後,例如對藥物順從性、運動習慣、相信偏方、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都是有所不及。

大多數患者一生病後,都會放棄原本的生活習慣或態度,變得較為消極,以前常做的活動也懶得去做,其實這對病情一點幫助都沒有。基本上,早期的巴金森氏症患者同樣可以運動,只是受限於動作障礙,所以一些太消耗體力或是複雜動作的運動較不適宜外,其他諸如慢跑、游泳對於病人身心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助益。

另外,照護者也可以在飲食營養上給予患者一些幫助,像是補充具有抗氧化的維生素E,或是粒腺體維生素Q10等。而且因為藥物、吞嚥動作的影響,巴金森氏症患者通常吃得較少,因此會越來越瘦;又愈到後期左多巴的吸收會受到吃太飽或蛋白質吸收過多而影響,所以建議患者多食用高醣、纖維質成分多的飲食,減少胺基酸(蛋白質)與脂肪的飲食。     

巴金森氏症是一個慢性動作障礙疾病,因為由不明原因造成,所以現階段希冀「治癒」仍然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是只要適當的接受藥物治療,輔以自己喜歡的運動,再加上多參與病友團體間的活動、樂觀積極的心態,相信對於疾病惡化可以獲得延緩,甚至獲得較佳的生活品質。

 

................................................................................................................................................................
Question 圖示 您好..我爸爸得巴金森已經4年多了..他都有在規則服藥..最近藥效好好壞壞...偶而吃東西會有點嗆到...之前斷斷續續有時會不自主流口水...請問一下..對於吃東西嗆到..我該怎麼辦...他這種情形也是因為巴金森的關係嗎...謝謝 
Answer 圖示

先生/小姐 您好....
  由於巴金森病是慢性腦部功能退化的疾病...除了令患者出現構音障礙,亦會令患者出現吞嚥困難,影響患者的心情,如果處理不當,患者易會出現營養不良.缺水.肺炎及因哽塞而窒息..患者及照顧者可藉由下列照護守則..減少吞嚥困難的影響...
吞嚥困難的照護守則

  1. 口腔衛生:病患在進食後,避免食物渣渣積存口腔內,勿忘漱口或清洗口腔,否則口腔易會引致細菌滋生,若食物渣渣流入肺部,更甚者會導致肺炎..
  2. 食物類別:某些患者應避免進食硬身.滑身.黏身或圓形的食物,以避免哽塞...
  3. 飲品及食物濃度:某些患者需進食特定濃度的飲品及食物,每口食物需為同一質感,不可混雜...
  4. 吞嚥速度:需緩慢進食或餵食,確定患者完成吞嚥後,再進食或餵食下一口
  5. 進食份量與時間:某些患者須少量多餐,進食時間需靈活地配合患者的精神狀況(確保患者狀態清醒),需按藥效有效時段內進食
  6. 進食姿勢:盡量維持大約60至90度的坐立姿勢,進食後需坐立約30分鐘..
  7. 緊急護理:當患者吞食時發生哽塞,須馬上將口中食物摳出,鼓勵患者咳嗽,將食物咳出,或可採用腹部推壓法(站立於患者背後,把一隻手置於患者腹部正中胸骨以下.肚臍以上),一隻手緊握拳投而拇指握於內,另一手掌緊握拳頭,雙手以快速向後及向上推使拳頭壓向患者腹中,可使患者嘔吐並清除哽塞物,可反覆三至四次,檢查口腔察看阻塞物是否被取出...
  8. 吞嚥練習:平時應多鼓勵或幫助患者進行"語言治療師"制定的吞嚥訓練...
................................................................................................................................................................
1